一、企业法律诉讼记录消除的条件
企业法律诉讼记录的消除并非毫无条件,通常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
诉讼已结案且履行完法律义务
当企业涉及的诉讼已经结案,并且按照判决或者裁定的要求,完全履行了自身的法律义务,例如支付了赔偿款、履行了合同约定等,才有消除诉讼记录的可能。比如在一些合同纠纷案件中,如果企业被判定支付一定金额的违约金,在如数支付后,就满足了这一基本条件。
判决生效或裁定确定后的时效要求
在某些情况下,如在企查查等平台消除被起诉记录,需要在判决生效或者裁定确定后的30天内,向相关网站提出消除申请。这是为了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也促使企业及时关注诉讼结果并采取相应行动。
提供完整准确的资料
企业需要提供能够证明符合消除条件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可能包括判决书及相关证据(要求提供判决书原件及复印件)、和解协议等,如果是由代理律师代为申请删除诉讼记录,还需要提供授权委托书,以及企业负责人的身份证明(如身份证、护照等)。
二、裁判文书消除的相关法规
裁判文书的公开范围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人民法院作出的多种裁判文书应当在互联网公布,包括刑事、民事、行政判决书;刑事、民事、行政、执行裁定书;支付令;刑事、民事、行政、执行驳回申诉通知书等。这一规定体现了司法公开的原则,保障了公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不公开裁判文书的情形
涉及国家秘密的、未成年人犯罪的、以调解方式结案或者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但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确有必要公开的除外)、离婚诉讼或者涉及未成年子女抚养、监护的,以及人民法院认为不宜在互联网公布的其他情形,裁判文书不在互联网公布7。这是对特殊情况的保护,例如保护国家秘密、未成年人隐私以及家庭关系中的隐私等。
裁判文书公开中的信息处理规定
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时,人民法院应当对一些人员的姓名进行隐名处理,如婚姻家庭、继承纠纷案件中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等。同时,还应当删除自然人的家庭住址、通讯方式等个人信息,法人以及其他组织的银行账号等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信息。这既保障了公众获取裁判文书的权利,又保护了相关当事人的隐私和权益。
三、成功消除企业法律诉讼裁判文书的案例
目前在公开资料中很难找到非常详细且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消除企业法律诉讼裁判文书的案例。但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企业满足了前面提到的消除条件,例如某企业在一个买卖合同纠纷诉讼中,被判定向对方支付货款及违约金共计50万元。企业在判决生效后的15天内,就将款项全部支付完毕。之后企业按照相关流程,整理好包括付款凭证、判决书原件及复印件、企业营业执照副本、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等资料,向裁判文书网以及企查查等相关平台提出消除申请。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确认企业确实已经履行了法律义务且符合消除条件,就可能会对该企业的这一诉讼裁判文书记录进行消除。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企业诉讼记录消除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不同平台的规定、审核的严格程度等,成功消除的案例可能并不常见。
四、企业法律诉讼记录消除的流程
记录梳理与确定
企业首先需要对自身的历史法律诉讼记录进行全面的梳理。这包括在不同法院涉及的各种诉讼,无论是民事、刑事还是行政诉讼。确定哪些记录是企业希望消除的,可能是已经结案并且对企业形象不再有影响或者存在误判等情况的记录。例如,企业在查看自身诉讼历史时,发现几年前有一个已经结案且履行义务的小额合同纠纷诉讼记录,认为该记录对当前企业的商业合作有负面影响,就可以将其确定为需要消除的记录。
制定消除计划并获取批准(如有要求)
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相应的消除计划。如果企业内部有相关的管理规定或者需要上级部门批准的,要按照规定进行操作。比如国有企业可能需要按照国资委等相关部门的规定,对消除计划进行审批,确保消除行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与相关法律机构沟通协商
企业要与作出裁判的相关法律机构(如法院等)进行沟通协商。向其说明企业符合消除记录的情况,例如已经履行了判决义务、案件存在特殊情况等。在沟通过程中,要提供充分的证据和材料来支持企业的诉求。例如企业提供了银行转账记录证明已经支付了赔偿款,提供证人证言等证明案件存在误判等可能影响记录消除的情况。
提交专业的资料文件
企业需要按照要求提交专业的资料文件,如前面提到的判决书及相关证据、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如果有代理律师)、和解协议等。这些文件是审核的重要依据,企业要确保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审核与批准
相关部门(如法院或者裁判文书网等平台的管理部门)会对企业提交的资料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资料的真实性、企业是否确实符合消除条件等。如果审核通过,就会批准消除企业的法律诉讼记录;如果审核不通过,会告知企业不通过的原因,企业需要根据反馈进行补充或调整后重新申请。
撤销公示(如果涉及第三方平台)
如果企业的诉讼记录还在企查查、天眼查等第三方平台有公示,在法院或相关部门批准消除后,企业还需要与这些第三方平台进行沟通,要求其撤销公示。一般来说,第三方平台也会要求企业提供相关的批准文件或者证明材料,以确保消除行为的合法性。
五、防止企业法律诉讼记录生成的措施
合同管理方面
签订完备的书面合同:完备的书面合同对于保障企业权益至关重要。经济形势变化时,部分企业可能利用合同手续欠缺逃避违约责任,因此企业应尽可能与客户签署一式多份且内容完全一致的书面合同,并妥善保存。例如在大型设备采购合同中,详细约定设备的规格、交货时间、质量标准、售后服务等条款,避免因合同条款不明引发纠纷26。
妥善保管合同相关证明资料: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可能变更合同内容,如数量、价款、交货和付款期限等。为避免纷争,企业应妥善保管诸如发票、送货凭证、汇款凭证、验收记录以及在磋商和履行过程中形成的电子邮件、传真、信函等资料。例如,在货物买卖合同中,送货凭证可以证明货物已经交付,汇款凭证可以证明款项的支付情况,这些都是在可能发生的诉讼中的重要证据。
完善公章保管、使用制度:企业应杜绝盗盖偷盖公章等危及企业利益的行为。在签署多页合同时加盖骑缝章并紧邻合同书最末一行文字签字盖章,防止客户通过换页、添加等方法改变合同内容。例如,在一份涉及大额资金的合作协议中,如果公章管理不善,被他人恶意加盖在不利于企业的条款上,企业可能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
细化业务人员的签约授权:企业业务人员对外签约时需要明确授权范围。企业应在介绍信、授权委托书、合同等文件上尽可能详细列举授权范围,业务完成后及时收回未使用的文件。例如,业务人员被授权签订一定金额范围内的采购合同,超出该范围则需要额外的授权,这样可以避免业务人员越权签订合同给企业带来风险。
通知客户业务人员离职情况:企业业务人员离职后,应及时向其负责联系的客户发送书面通知告知离职情况,防止离职人员利用与客户的关系签订对企业不利的合同或者进行其他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纠纷解决方面
积极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纠纷解决方法:经济形势变化可能导致货物市场价格波动,企业不要轻易选择主动违约、解除合同或提起诉讼等方式解决纠纷。与客户平等协商,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更有利于减少损失。例如,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企业成本增加时,与供应商协商调整价格或者供货数量,比直接解除合同或者提起诉讼更为明智。即使在诉讼程序中,接受法院主持下的调解也有助于企业利益的保护,不主动寻求和解一味等待裁决不一定最符合企业利益。
企业内部管理方面
加强内部法律培训:企业应定期对员工进行法律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使员工了解企业运营中的法律风险和防范措施。例如,针对销售部门的员工培训合同法相关知识,针对财务部门的员工培训金融法规相关知识等。
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预警机制:企业要建立一套法律风险预警机制,对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进行及时监测和预警。例如,当企业面临重大合同变更、政府政策调整等情况时,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法律风险,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防范。